2010年9月23日星期四

真实生活中的榜样

外子的书橱有一本书《微思文集》,
我拿来随手翻了几下,竟然让我一口气把它给读完了。

文字流畅,内容非常生活化。

首先,作者卢美玉的豪爽性情深深吸引了我。

她在生活中知恩、感恩、施恩,把爱散播在周围的人群中。

接着,读到她患了癌症。

在得知自己患癌症之时,她是那么洒脱;
在治疗癌症时,她是那么平静,甚至开朗;
在癌症复发时,仍是那么坚定。


不像一般人:或是哀伤、埋怨、沮丧,甚至消沉,
她的生命力令我佩服。

全程流露与见证了她对神的信靠,
她的信心令我十分感动。
 

于是,7月21日,我把这本书和作者介绍给读书会的孩子。
他们也很钦佩她勇敢面对癌症。

没想到的是,过了一个星期后,
竟然在报章读到作者卢美玉回天家的消息。
我并不认识她,更是素未谋面。
可是,我在读到这消息时,犹如接到一个朋友离世的消息一般震惊……


癌症最终是夺了她的命,
可是她始终没被癌症击垮。

8月3日,早报刊登了作家尤今悼念她的文章《悼那位发亮的女子》。
文中,尤今以一个知交的身份为好友的生命作了美好的见证。
 

姐妹,你的坚信,让我想起了勇敢面对癌症威胁:《死亡别狂傲》的苏恩佩姐妹;
让我想起了一生与身体残疾征战的刘侠姐妹;
让我想起了《暗室之后》的蔡素娟姐妹……

你们都在生命中毫不气馁地坚持,成了我们的榜样!
“我们既有这许多的见证人,如同云彩围绕着我们,就当……奔那摆在我们前头的路程」(希伯来书12:1)

2010年9月13日星期一

校庆

9月11日,
学校在上午举行90周年校庆。

我和几位同事被分配到的工作是接待海外乡亲:
就是在他们乘搭的旅游巴士抵达时,
上前迎接他们,领他们参观校园,并入席参加庆典。
庆典后,再领他们到礼堂用餐。

除了家长,还有350名乡亲出席。
学生为嘉宾们呈现了多姿多采的节目:
华乐、歌舞、笛子演奏、武术和击鼓等。

教育部兼国家发展部高级政务部长傅海燕以嘉宾身份出席培青学校的90周年校庆活动。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她的真人,感觉她很有亲和力。
她致辞时言谈风趣,
过后,还为学校新建的体育馆主持开幕。

为了尽地主之谊,会馆特别在校内搭起了“美食街”,让海外乡亲有机会品尝新加坡式的福清食品。我当然没错过品尝耗饼的机会。

当晚,会馆在滨海湾金沙举行庆典晚宴,
出席的老师与海内外福清乡亲,超过1500名。
当然,这也是我第一次涉足金沙。

VIP是社会发展、青年及体育部长维文医生,
他先以华语做简短致词,博得我们热烈的掌声。

原来维文的家族与福清会馆有段渊源。
会馆第二任主席是原籍福清县新厝的王万高。
王万高的弟弟王万美就是维文的外曾祖父。

隔天早报还报导了培青的创校史:
郭可模牧师在1919年创办了培青学校。
当年设在维多利亚街的培青,仅有60名学生。
由于学校经济负担沉重,在1924年让福清会馆接管了该校,
并购置奎因街的一座楼宇作为校舍。
1958年,培青学校成为政府辅助学校。
会馆正式成立建校委员会,积极开展募捐,筹集建校基金,在大巴窑建立新校园。

2001年,培青学校从大巴窑搬离,迁移至淡滨尼更宽敞的新校舍。

而我,就是在2002年进入了培青的大家庭。
一转眼也8年了……

当年四美全是她的家

可以想象吗?
今日我们所住的四美,当年全是她的家。

照片取自有机农场网站bollywoodveggies

她是爱慧·星(Ivy Singh-Lim),
是英式女篮总会前会长,
现任克兰芝乡间协会会长,
她今年61岁,是华印混血儿。

根据联合早报(8月1日)的报导:
爱慧的父亲巴楚星(Bachoo Singh)在少年时期从印度来新加坡打拼。
他没受教育,白天派报、到办公室打杂,晚上到赌窟帮忙。
赌客掉到地板缝隙的钱,都被他捡起收存;慢慢地,也累积到一笔可观的数额。

我想,当他在摸黑儿就得出门工作,一身兼几职时,
应该是作梦也没想到, 自己竟然会成为大地主吧!

随后,他开店卖铁制行李箱,
娶了为行李箱上漆的华族女员工为妻。
该女子带着前段婚姻的儿子过门,但婚后无所出,
巴楚星就名媒正娶了爱慧的母亲陈丽君。
陈丽君16岁就嫁给巴楚星,生下三子一女。

巴楚星也开小餐厅,后来买下许多房地产,成为大地主。
他拥有四美、兀士维(Woodville)、巴梭拉(Bussorah)街、丹戎巴葛、如切、加东等地区的地皮。

他在跑马埔路兴建了印度庙拉萨米那拉炎庙(Sri Lakshmi Narayan),也在实龙岗路一带的蒙士顿巷(Moonstone Lane)建了华人庙宇。至今,家族还拥有华人庙宇的那块地。

1985年,爱慧的父亲在四美拥有的地皮,
有95%(600万平方英尺)被政府以每平方英尺1元的价格征用。
家人用剩余5%(30万平方英尺)的地,建了80间排屋和半独立式洋房。
爱慧的母亲陈丽君(82岁)住四美半独立式洋房。

那并不是太久以前的事,我就是在1988年入伙四美,成了四美人。
今日,四美不只是千万人的家,有组屋,有公寓,还有小学,中学,综合医院,购物中心……

2010年9月10日星期五

儿子回家

两个星期牵肠挂肚的日子终于熬过去了。
我怎样也没想到会如此想念他。

每天等候他的来电或简讯,想得知他的最新消息 。
他电话里的声音总是那么开朗,让我听了心情也轻松许多。

知道他今天回来,心里也急着见他。
他会有何改变?

喀喀喀,敲打铁门的声音响起,
我们从屋里的各角落出来欢迎他的回来。
只见一个穿军装的帅气男生站在门口。

要他摘下帽子,我绕着他前后打量一番。
壮了一点,
廋了一些,
黑了许多。

头发长出了一些,好看多了。
至少,不再一副可怜样。


他放下背包,先去冲凉。
小儿子好奇地玩弄着他的背包。
一踏出冲凉房,他说到:“哇,热水!两个星期没用热水冲凉了!”
一脸满足样!

然后,迎接他的是我们一连串的问话。
他也耐心地一一回答,告知我们他在军营中的详情。

见了面,心里踏实了许多。
听了他的一番话,也宽慰许多。

感恩:
1、儿子第一个留在军营里的主日,无法参加教会,托我们帮他缴感恩。
2、第二个主日,他还会召集信徒,一同分享与代祷。
3、神给他一群好伙伴。
4、平时粗枝大叶的他,没想到还会经常会打电话回家,值得加分。


期待他在军营中持续成长茁壮!

2010年9月9日星期四

神的话容易守吗?

摘自[不可忘记神的话]

神的道怎么能够忘记呢?
如果你很久没有遵行神的话当然会忘记。
常常遵行神的话,照着祂的话而行就不会忘记。

人生的道路要得到平安、生命的年岁、神的恩典跟赐福,是很简单的事,就是照着神的话而行。

但是神的话容易守吗?
你会说,神的话很难守。

神的话很难守是错误的观念。
在约翰壹书第五章第三节说:
[我们遵守神的诫命,这就是爱他了,并且他的诫命不是难守的。]

所以,神的诫命不是难守的,是容易守的。
因为神不单单教你守,还给你力量、恩惠、生命来遵守这些的诫命。

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沙城》感言

好久没上戏院了!
由于YM的介绍与推荐,今天与外子一起到Vivo City去看《沙城》 。

戏院里的人不多,但令我惊讶的,多数都是青年人。
其中还有两位竟然是马来同胞。

这部戏是从现代的角度、通过一个即将入伍的少年人,拼凑一段六十年代学潮的历史。

少年自小丧父,守寡的母亲甚少提及父亲的过去。
母亲目前与一个中年军官交往,少年非常明显地排斥他。

他因家里要装修,搬进祖父母的家。
祖父搬出一叠旧照片,那是男生的父亲生前当学运领袖的岁月。

他把旧照片扫描进电脑之时,忽然想多了解父亲。
可是祖父猝逝,
追问起母亲时,她只说与父亲当年在新山工作时认识,
祖母更是已经失忆,记不 起什么。

接着,他通过一张张的照片,
通过父亲的旧家书,
自己还亲身到马来西亚,
父母的过去才渐渐明朗化…

片中令我感到格外亲切的,
就是语言的多变化,
在家与年长的祖父母以方言交谈,
与华校背景的母亲就以华语交谈,
而在社会以英语为沟通媒介。
这不正是我们现时的情景吗?

片中提及少年与母亲的信仰,
导演的目的或许要带出代沟,也许要提及华人信仰的改变…
但是,身为基督徒的我,看了却感到很不舒服,
觉得导演似乎对信徒处理长辈后事的态度,有不公平的批判。

接着,母亲要牧师帮少年的祖母施洗时,
少年人的问话:“是谁的意思?”
更感觉到导演对基督信仰的误导。
也许,导演有听闻类似的事件发生,
不过,在一般的教会中,
至少,在我所参加的教会中,
我们的牧者不会在死者神志不清时,企图“改变”死者生前的信仰。


男主角看不懂繁体字,也唤起我学习华语的回忆:
从繁体走进简体教育…
从注音走进汉语拼音…

剧中本是华校生的母亲,在工作上不得不讲起英语。
这也令我心中卷起洪流:
那一段华校生,被迫转进英校的日子,
那一段重新学习语文的苦日子,
那一段进入社会大学后,还在以不灵光的英语,学习与他人交谈的窘境,
那一段到政府部门、银行、讲华语就被歧视 的日子…
自己过去的一幕幕,也像影片一般在我脑海中出现…

踏出戏院,真的一时无法释怀…
以为都已成为历史的事件,
怎么还会令人心里绞痛…

2010年9月7日星期二

好消息

教育部将从明年起,
将“教师节”与“儿童节”固定在星期五。

这是一个好消息,
不只是我们与学生能得享长周末,
更是见到当局进一步地表现出他们的灵活性。

原本落在9月1日的教师节,
明年起都将改在9月的第一个星期五。

要是能定在第三学段的最后一个星期五更理想。
那么,一周的假期有了一个长周末作为开始,岂不更开心?=)

原本是10月1日的儿童节,
则改在10月的第一个星期五。

好是好,就可怜小六学生已经在紧锣密鼓地预备小六会考,
无法享受他们最后一个儿童节。 =(

2010年9月1日星期三

与教师同勉

教育家陶行知:
小心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里有牛顿,
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

法国教育家卢梭:
有了自信心,
你的才干便可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
无论他有多大的才能,也不会抓住一个机会。

美国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
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

网页浏览总次数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