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8日星期三

《沙城》感言

好久没上戏院了!
由于YM的介绍与推荐,今天与外子一起到Vivo City去看《沙城》 。

戏院里的人不多,但令我惊讶的,多数都是青年人。
其中还有两位竟然是马来同胞。

这部戏是从现代的角度、通过一个即将入伍的少年人,拼凑一段六十年代学潮的历史。

少年自小丧父,守寡的母亲甚少提及父亲的过去。
母亲目前与一个中年军官交往,少年非常明显地排斥他。

他因家里要装修,搬进祖父母的家。
祖父搬出一叠旧照片,那是男生的父亲生前当学运领袖的岁月。

他把旧照片扫描进电脑之时,忽然想多了解父亲。
可是祖父猝逝,
追问起母亲时,她只说与父亲当年在新山工作时认识,
祖母更是已经失忆,记不 起什么。

接着,他通过一张张的照片,
通过父亲的旧家书,
自己还亲身到马来西亚,
父母的过去才渐渐明朗化…

片中令我感到格外亲切的,
就是语言的多变化,
在家与年长的祖父母以方言交谈,
与华校背景的母亲就以华语交谈,
而在社会以英语为沟通媒介。
这不正是我们现时的情景吗?

片中提及少年与母亲的信仰,
导演的目的或许要带出代沟,也许要提及华人信仰的改变…
但是,身为基督徒的我,看了却感到很不舒服,
觉得导演似乎对信徒处理长辈后事的态度,有不公平的批判。

接着,母亲要牧师帮少年的祖母施洗时,
少年人的问话:“是谁的意思?”
更感觉到导演对基督信仰的误导。
也许,导演有听闻类似的事件发生,
不过,在一般的教会中,
至少,在我所参加的教会中,
我们的牧者不会在死者神志不清时,企图“改变”死者生前的信仰。


男主角看不懂繁体字,也唤起我学习华语的回忆:
从繁体走进简体教育…
从注音走进汉语拼音…

剧中本是华校生的母亲,在工作上不得不讲起英语。
这也令我心中卷起洪流:
那一段华校生,被迫转进英校的日子,
那一段重新学习语文的苦日子,
那一段进入社会大学后,还在以不灵光的英语,学习与他人交谈的窘境,
那一段到政府部门、银行、讲华语就被歧视 的日子…
自己过去的一幕幕,也像影片一般在我脑海中出现…

踏出戏院,真的一时无法释怀…
以为都已成为历史的事件,
怎么还会令人心里绞痛…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页浏览总次数

博客归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