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2月5日星期六

学习华文的最佳方式

[转载自早报](2009-11-21)
作者: 冯剑斌

国人对语言的了解和要求是处于什么情况?对于华文华语,我们又希望从中获得什么?在不同时代,我们对华文华语的要求是否有所改变?

现实告诉我们,英语在我国的重要性已经是没什么好争论的事实。因此,从实际利益出发,家长们在培养孩子的语文能力时,难免得作出取舍。家长在让孩子学习双语时,究竟要孩子学习什么程度的华文华语?学习华文华语,可分不同层次。只是听懂、看懂拼音文字是否就够了呢?还是得深入了解华文的内涵,吸取前人的智慧,诸子百家思想。处事待人之道,先人后己,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呢?

笔者出生于语文教育多事之秋、华语转为第二语文的年代,也是通过听写、默写学习华文的“先驱”。尽管作为教学原理的重要一环,谁也无法否定它的价值,但说这样的学习方式不沉闷是假,这对讲英语的孩子更是吃不消。让我们回到教学原点:语言是活的,教导孩子学华文的方式也应该与时并进。

在当今资讯爆炸的年代,孩子接触层面广而大,要他们停留在听写和默写的方法,效果可能没使用科技来得大。如今已成事实了:光看孩子们使用名牌电脑的学习环境应有尽有,上华文课已经够吸引人了。再加上争妍斗丽、极富创意的各种学习软件,就能与孩子们喜爱的电脑游戏世界接轨,真正做到“用他们的语言同他们沟通”。

然而,笔者认为,利用科技教学只是激发学生对华文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要孩子真正全心全意学好华文,有时还是得要放下鼠标,回来一笔一划的传统学习方式。“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源远流长,笔落似蚕声,极其风雅,除了学习华文,也能增强孩子的记忆能力。据知,到中国上学的本地学生,与自小就把唐诗背得滚瓜烂熟的中国学生相比,两地学生的背诵能力之差异显而易见。

我国社会和谐,各族间能互相沟通有赖于英语。英语仍是基本用语,其地位无可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过去数十年来,延续华文华语一直是教育界人士所关注的棘手问题。

在成长岁月中,孩子们还无法判断该学哪个语言的时候,家长就得为他们日后的发展铺路,理性选择最有益于他们的语言,并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对于该语言的兴趣。除了掌握“向来都有”的英语,也学习“理应是向来有”的母语。

新加坡是个国际枢纽,掌握国际通用语——英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地球时刻在转动,世界格局在变化,现实情况每天在改变,语言的实用价值也跟着转变。随着东方诸国抬头,美国总统奥巴马打破前任总统的惯例,在上任后一年就走访亚洲,而且在全球经济危机中能站稳脚步的中国逗留时间最长,这些都显示美国对中国的重视,或者说是西方对东方的新认识。

奥巴马走在长城上的照片引人思索。将来,通晓与西方沟通的英语,以及与中国接轨的华语的重要性将越来越显著。届时,华语就不只是一个传承华族文化的媒介而已。因此,学习华语刻不容缓,学习进度必须加速加强,学习方式必须重新检讨。邓小平曾说过,“无论黑猫白猫,抓到老鼠的就是好猫”,无论是什么教学方法,让孩子们掌握好华语,品德兼优,又能培育出双语精英就是好方法,这也符合我国奉行的务实主义和精英主义的基本理念。

透过另类的激发方式,如果信息科技和戏剧真的是孩子们持久喜爱的,最能激发学习华语的兴趣,哪怕放弃听写默写等枯燥乏味的方式又有何不可?本着对华文的兴趣,孩子们迟早也会达到听写默写所能获得的效果。笔者儿时特爱看电视,尤其是八十年代盛行的武侠电视剧。透过这些电视剧,加上父母的引导,我对中国历史开始产生兴趣,接着就自然而然地在华文的学习线上自由发挥,先是了解历史,后来沉迷金庸的武侠小说之中,再沉浸在中国历史为主题的电脑游戏。结果,我还负笈中国求学和经常到中国旅游。最重要的还是最初的门槛该怎么跨过去。


个人读后感:
要学好一门工夫,不能单凭兴趣。
就算凭兴趣入了门,也得熬得住学习过程的“艰辛”。

回想自己在学习华文的过程,似乎也不曾觉得华文是有趣的。及至它逐渐成了我的一种“能力”,我就经常使用它。然后,我就开始使用这能力来接触我感兴趣的文章,小说……

摘自《学习华文是一辈子的事》(2011-01-25)
李资政也说,
要掌握着两种语言,需要小学生很大的努力。

要维持两种语言,学生就要常使用:
跟朋友和家人讲华语、看华语电视节目等……

当然,我也认同:
若有人能在学习过程中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肯定能使学习进度更为有效。


可悲的是,
我们虽然很想引起学生的兴趣,与他们分享他们可能会感兴趣的读物,然而,为了“忠于职守”,身不由己地强迫学生做更多“指定”的语文练习……

我今天就刚与一位小六生谈话,他的一位同学表示厌恶华文,厌恶华文老师,因为给他很多很多的练习……

我听了很痛心……

可是,再想……
难道其他科目的老师不是这样吗?
那,为何只讨厌华文??
费解!?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

网页浏览总次数

博客归档